大理寺绯闻日志 第74章(2 / 3)
人入内。
&esp;&esp;温姝认出来,来人正是本寺住持,海慧法师。
&esp;&esp;两人欣然一笑,简单问过几句后,谢夫人便随他进了禅室,行为言谈间颇为熟稔,似是相识已久。
&esp;&esp;温姝自进京以来,背靠王家,与京中权贵女眷多有来往,并未听过谢家笃信佛教。饶是后来接近了谢老夫人,她也从未听谢老夫人说起过谢家与海慧法师的私交。
&esp;&esp;她越想越觉不对,脚下微挪,推开小门顺着廊下就溜了进去。
&esp;&esp;禅院不大,但好在院中一株繁茂的菩提,还有周围檐下四角的睡莲瓷缸遮掩,一切动静都隐匿在了雨声淋漓,温姝渐渐接近了烛火飘摇的禅室。
&esp;&esp;轻烟缭绕,袅袅氤氲,像极了人世与往生的念念相续。
&esp;&esp;经幡和青烟之间,海慧法师静静地坐着,口中念念有词,似在诵经。一身素衣的谢夫人持香静默,单薄的身影在雨声和青烟中染上几分萧索。
&esp;&esp;烛火明灭的佛台上,两个牌位并立。
&esp;&esp;温姝从门外看过去,发现上面除了两个生卒日期之外,什么都没有。
&esp;&esp;昌平十五年冬月十九。
&esp;&esp;温姝心头一跳,隐约觉得这个日期眼熟。她一时想不起来,也不好在禅院多呆,草草整了衣衫,转身回了香堂。
&esp;&esp;温二娘和小和尚已经等在了那里。
&esp;&esp;“姊姊。”温二娘提裙跑来,将寻到的玉镯递给她道:“是这个玉镯不错吧?”
&esp;&esp;温姝点点头,接过来用帕子细细地擦了,对一旁的小师父恭恭敬敬地揖了一礼,“谢过小师父。”
&esp;&esp;那小和尚却挂着副冷淡的表情,似是对她不守约定擅自离开而感到不快。
&esp;&esp;温姝赧然地解释了几句,带着温二娘出了山寺。
&esp;&esp;回程的一路,温姝心里都挂着这件事,行得很是沉默。好在今日是寒衣节,王府伺候的下人也只觉温姝是因着祭奠一事触景伤情,并未在意她的情绪反常。
&esp;&esp;两人回了自己的院子,温姝遣走了温二娘,从父亲的遗物里翻出一本老旧的《历书》。
&esp;&esp;她寻着时间的顺序,快速翻到先帝朝的昌平年,按着年月一页页数过去,最后终于停在了昌平十五年——
&esp;&esp;三月,太原府桃花汛,千亩良田被毁,流民万人,居无定所。
&esp;&esp;七月,淮南道大旱,朝廷派钦差前往赈灾。
&esp;&esp;九月,两次天灾,粮价飞涨,多地饥荒。
&esp;&esp;十月,突厥兴兵南下,安北、北庭两府形势危急。
&esp;&esp;冬月,受降城被困,援军粮草被劫……
&esp;&esp;天色黑了,外面的雨却下得愈发翻山倒海起来。雨滴打到廊下的石板,渐得几尺高,地上都是白花花的一片水雾。
&esp;&esp;噼里啪啦的雨声中,温姝的目光一滞,手里书册落地,声音却融入今秋这无边的雨。
&esp;&esp;“昌平十五年冬月十九,受降城破,镇北王守城而死,王府被焚,五万守军覆没,十万百姓被屠。往后七日,乾坤皆赤,日月迷黄。”
&esp;&esp;第71章
&esp;&esp;雨下了几日总算停了。
&esp;&esp;太阳在轻薄的云层里探头,照得秋日黄叶满枝的树都成了金红色的花簇,大红大紫,热闹非凡。
&esp;&esp;窗后的细竹帘被一只如玉的皓腕举着,沈朝颜整个人压在车厢的壁板上,恨不得把大半个身子都挤出去。
&esp;&esp;谢景熙坐在她身后,气得心口都疼了。
&esp;&esp;新罗使团入京,国宴和观礼之后,照例是要由皇上赏赐秋猎同游,以示皇恩。今日谢景熙伴驾出游,就是前往距沣京五十里之外的骊山温泉猎场。
&esp;&esp;自上次从西大营回京,两人一连十日都不曾见过。
&esp;&esp;沈朝颜这人风风火火,有事没事都是她缠着谢景熙不放。所以这次回了沣京,谢景熙也如往常一般,忙着大理寺的公务和手上的几桩案子。
&esp;&esp;一开始他并未察觉不对,直到三日后的某天,他安排在沈朝颜身边的暗卫突然来报,说昭平郡主进了趟宫,快要把皇上私库里的绫罗绸缎都搬空了。据说是从苏州府请了最好的师傅和绣娘,连夜赶制什么新装。
&esp;&esp;谢景熙有点意外。
↑返回顶部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