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历史 |

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37章(2 / 2)

加入书签

;而是那天晚上,他给朱雄英说的那一番话。

&esp;&esp;制度再好也需要人去实施,而一个好的继承人,可保天下数十年安稳。

&esp;&esp;不过这些细节对陈景恪来说都无所谓,总之他的地位愈发稳固就是了。

&esp;&esp;皇帝和太子对他的重视,也让宫中的人对他愈发客气。

&esp;&esp;不过他很安分守己,从来不乱攀关系,也不乱跑。

&esp;&esp;除了给马秀英诊治,基本不会离开自己的小院子。

&esp;&esp;每日都将大多数时间,花费在编写医书上。

&esp;&esp;除此之外,还会抽空翻看一下经书、史书、兵法等书籍。

&esp;&esp;不求多么精通,至少要知道在讲什么。

&esp;&esp;比如他就在宫里见到了《武经总要》。

&esp;&esp;这本兵书名声远不如孙子兵法、六韬、纪效新书等有名。

&esp;&esp;但却是一本完美的新手教程。

&esp;&esp;宋朝以文御武,为了让不懂军事的文官学会带兵,专门写了这本兵书。

&esp;&esp;从兵器到粮草,从训练新兵到排兵布阵,甚至不同兵种每日行军多少里都讲的清清楚楚。

&esp;&esp;对陈景恪来说,这书简直就是量身打造。

&esp;&esp;也正是看了这本书,他才知道练兵统兵远比自己想象的,要复杂的多的多。

&esp;&esp;甚至古代练兵要比现代更加复杂。

&esp;&esp;原因很简单,现代科技发达基础设施齐全,大家分工也非常明确。

&esp;&esp;按照规章制度走就行了。

&esp;&esp;古代将领那真的是什么东西都要操心,制作军粮都要管。

&esp;&esp;如果不知道这些,仗着自己是穿越者的身份,贸然领兵打仗,绝逼死的很惨。

&esp;&esp;别说去打仗,就算是交给他一营新兵让他去训练,用不了多久士兵不造反也会被累死。

&esp;&esp;为什么呢?现代人习惯了一日三餐,顿顿油水充足。

&esp;&esp;稍加锻炼每天跑个五公里和玩的一样。

&esp;&esp;在古代,军中一日两餐或者三餐,吃的都是粗粮,十天半个月都见不到一滴油腥味。

&esp;&esp;要是每日操练,士兵就会死于营养不良。

&esp;&esp;所以古代都是三日一小操,五日一大操。

&esp;&esp;只有各大将领的亲军心腹,才能日日操练。也只有他们才能每天吃饱饭,还时不时沾点荤腥。

&esp;&esp;统兵作战讲究就更多了,而且很多细节都和我们想象中完全相反。

&esp;&esp;比如,两军交战,是前排的兵伤亡大,还是后排的兵伤亡大?

&esp;&esp;盔甲给谁穿?

&esp;&esp;恐怕大多数人都会认为,前排的兵伤亡最大,因为他们最先挨打。

&esp;&esp;盔甲自然要给最精锐的士兵穿,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。

&esp;&esp;然而事实上并非如此。

&esp;&esp;两军交战,前排兵才是伤亡最小的。

&esp;&esp;原因很简单,打仗讲究阵型。

&esp;&esp;而后排的兵,是看着前排兵来占位的。前排兵乱则军阵必乱,军阵乱则全盘皆输。

&esp;&esp;所以要保持阵型,必须保证前排兵不乱。

&esp;&esp;但前排的兵最容易和对面短兵相接,最容易出现伤亡。

&esp;&esp;是人都怕死,前排兵知道自己最容易死,他们肯定很害怕,还没上战场就先吓跑了。

&esp;&esp;仗还怎么打?

&esp;&esp;解决的办法很简单,叠甲。

&esp;&esp;用盔甲将他们包裹的严严实实,大刀长矛都砍不动刺不破,他们自然就不怕了。

&esp;&esp;对方的弓箭手也不会射穿甲的前排,而是瞄准后排或者中间的士兵射击。

&esp;&esp;骑兵也很少会冲击重甲步兵,而是选择迂回杀伤后军。

&esp;&esp;所以,真实情况是,盔甲要优先供给军阵前排兵,然后才轮到精锐。

&esp;&esp;前排兵也是两军交战,伤亡最小的。

&esp;&esp;反而是看起来安全的后排,更容易死亡。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