&esp;&esp;这估计也是朱元璋自己没想到的。 &esp;&esp;直到朱棣起兵靖难,推翻了朱允炆重塑朝堂,这种情况才得到改善。 &esp;&esp;总之,科举选官为正途,这种思维在宋朝就已经形成,几百年下来更是深入人心。 &esp;&esp;今年科举重启,国子监这群官二代们的压力,比一般人还要大。 &esp;&esp;之前废除科举,他们在国子监学习几年">
阅读历史 |

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71章(1 / 3)

加入书签

&esp;&esp;这估计也是朱元璋自己没想到的。

&esp;&esp;直到朱棣起兵靖难,推翻了朱允炆重塑朝堂,这种情况才得到改善。

&esp;&esp;总之,科举选官为正途,这种思维在宋朝就已经形成,几百年下来更是深入人心。

&esp;&esp;今年科举重启,国子监这群官二代们的压力,比一般人还要大。

&esp;&esp;之前废除科举,他们在国子监学习几年,就可以靠恩荫直接出仕。

&esp;&esp;也没人会嘲笑他们。

&esp;&esp;现在科举恢复,他们再走恩荫,就要永远低进士一头。

&esp;&esp;还有就是,在国子监他们接受的是最好的教育,要是科举还考不过地方来的读书人。

&esp;&esp;那这个人就丢大了。

&esp;&esp;不光学生自己丢人,国子监也跟着丢脸。

&esp;&esp;所以,压力来到了国子监这一边。

&esp;&esp;新任国子监祭酒龚敩,吃住都在学校,每天都在督促师生努力学习。

&esp;&esp;恨不得一天有二十四个时辰。

&esp;&esp;在这种情况下,陈景恪预想中的,国子监儒生为难算经编撰的事情,并没有发生。

&esp;&esp;就连之前排挤算学的儒生,也消停了许多。

&esp;&esp;这让陈景恪放心了许多。

&esp;&esp;一路来到位于算学班的《洪武算经》编纂办公,这里聚了上百人,大家都在忙碌着。

&esp;&esp;算学班几乎所有学生,都参与了进来。

&esp;&esp;编写算书的过程,对他们来说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。

&esp;&esp;且能直接学到第一手的知识,比平时在课堂上,学到的东西更多。

&esp;&esp;所以也不存在耽误学业的说法。

&esp;&esp;陈景恪也不是第一次来算学班了,大家都认识他。

&esp;&esp;也都知道他的算学水平高超,洪武算经就是依照他的算学书为蓝本编写。

&esp;&esp;所以对他很是尊敬。

&esp;&esp;马上就有人带他找到了程一民。

&esp;&esp;见到他,程一民大笑着迎上来:“哈哈,陈伴读你来了。”

&esp;&esp;陈景恪还礼道:“程博士,没有打扰到你们吧?”

&esp;&esp;“没有没有,你不来我也要找你呢。”

&esp;&esp;“哦?可是遇到了什么难题?”

&esp;&esp;“咱们里面说。”

&esp;&esp;两人来到位于里面的办公室,各自坐好。

&esp;&esp;程一民才说道:“陛下让我参与算科考卷编写,我在想……”

&esp;&esp;陈景恪惊讶的道:“等等,陛下让你出算科考卷?你是国子监算学班博士,这……”

&esp;&esp;就不怕作弊吗?

&esp;&esp;就算程一民道德高尚,不会私下泄露考题给学生,可瓜田李下总是会惹人闲言碎语的。

&esp;&esp;出试卷,怎么也要找不相干的人来啊。

&esp;&esp;程一民不无得意的道:“编写考卷之人,不只是要求算学高明,为人还要可靠。”

&esp;&esp;“符合身份的人,大都参与了《洪武算经》编撰。”

&esp;&esp;“一时半会儿,陛下恐怕也找不到更合适的出卷人选了。”

&esp;&esp;当然,还有个原因是,算科是突然加进来的,准备时间不足。

&esp;&esp;“邱侍郎告诉我,朝廷对计官的缺口很大。”

&esp;&esp;“为了多招一些人,陛下同意降低录用的标准。”

&esp;&esp;“我估摸着今年参考的人,只要不是太差都能被选中。”

&esp;&esp;陈景恪皱眉道:“这样的人能胜任工作吗?”

&esp;&esp;程一民说道:“能来参考的,都是有一定算学基础的,稍加培养就能胜任。”

&esp;&esp;“也就这两届会如此,往后就会恢复正常。”

&esp;&esp;其实还有一个原因,邱广安没有告诉他。

&esp;&esp;那就是,朱元璋这么做也是迫于无奈。

&esp;&esp;这几年他大开屠刀,查办的官吏数以万计。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