&esp;&esp;朱元璋怒道:“酒囊饭袋,都上任半年了,还未将工部理顺。” &esp;&esp;“治黄历来是朝廷头等大事,这都多久了,才拿出治黄疏。” &esp;&esp;“而且还是照搬前人之法,没有一点自己的想法。” &esp;&esp;“他这个尚书是做到头了,咱这就给他罢免了。” &esp;&esp;马秀英也完全赞同,这位王尚书是挺忠心的,也很清廉,但">
阅读历史 |

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122章(1 / 2)

加入书签

&esp;&esp;朱元璋怒道:“酒囊饭袋,都上任半年了,还未将工部理顺。”

&esp;&esp;“治黄历来是朝廷头等大事,这都多久了,才拿出治黄疏。”

&esp;&esp;“而且还是照搬前人之法,没有一点自己的想法。”

&esp;&esp;“他这个尚书是做到头了,咱这就给他罢免了。”

&esp;&esp;马秀英也完全赞同,这位王尚书是挺忠心的,也很清廉,但能力确实不行。

&esp;&esp;“王尚书忠心耿耿为官清廉,迁走另作他用即可,罢免就太过了。”

&esp;&esp;朱元璋冷哼一声:“哼,既然妹子你给他求情了,咱就给他一次机会。”

&esp;&esp;马秀英继续方才的话题:“你就将黄河面临的难题,告诉群臣,让他们想办法。”

&esp;&esp;“然后私下再放出风,就说北方贫瘠,皆因少了黄河水灌溉。”

&esp;&esp;“如果黄河能回归故道,河南和山东就能重新富庶起来。”

&esp;&esp;“到时候你就看群臣如何反应,看看有没有人能提出真正可行的办法。”

&esp;&esp;“如果有人能认识到这个问题,并拿出解决办法。”

&esp;&esp;“那定然是有才干的人,你就可以重用他,然后让他冲锋在前。”

&esp;&esp;“你只需躲在后面,为他提供便利,挡住各种非议就可以了。”

&esp;&esp;到时候就算出了问题,朱元璋躲在幕后还有转圜的余地。

&esp;&esp;如果他自己拿出全套改革方案,到时候群臣的火力就会集中在他身上。

&esp;&esp;不出问题还好,出了问题就是死局。

&esp;&esp;朱元璋自然也明白这个道理,连连点头道:

&esp;&esp;“妹子你说的太对了,咱就这么干。”

&esp;&esp;第127章 三全其美

&esp;&esp;朱元璋向来雷厉风行,隔天就在朝堂提起了治黄之事。

&esp;&esp;一开始他什么都没说,只是将工部的治黄疏拿出来,让群臣来讨论。

&esp;&esp;群臣的意见倒是挺统一的,治,必须要治。

&esp;&esp;具体怎么治,群臣齐刷刷的,将目光看向工部一众官吏。

&esp;&esp;该你们出场了。

&esp;&esp;治黄是专业性极强的事情,群臣向来不会胡乱发表意见。

&esp;&esp;少数心里没点数想指手画脚的,也已经消失了。

&esp;&esp;工部尚书王时就尴尬了,皇帝将治黄疏拿到朝堂来讨论,那显然是对他们的策略不满。

&esp;&esp;关键是,皇帝不是驳回,而是直接拿到朝堂讨论。

&esp;&esp;一般皇帝要是不满意,都是打回去,让他们再想更好的办法。

&esp;&esp;这种拿到朝堂上讨论,已经是对他们工作的极其不满了。

&esp;&esp;看来自己这个工部尚书做不了几天。

&esp;&esp;就是不知道是迁走,还是直接罢免。

&esp;&esp;入狱的话,他倒是认为不太可能。

&esp;&esp;一来自己任上没出事儿,二来不贪不结党。

&esp;&esp;皇帝不会无缘无故拿他开刀。

&esp;&esp;可一想到自己干了半辈子,在巅峰时跌落谷底,还是很难受。

&esp;&esp;他过于沉浸在自己的内心世界,竟然忘了出列应对。

&esp;&esp;这让朱元璋更是不满,恨不得立即将他给罢免了。

&esp;&esp;不过想起马皇后的劝诫,又忍了下来。

&esp;&esp;不过还好,并不是所有人都糊涂。

&esp;&esp;水部郎中连思善站出来做了对答,这是用了好几次的老办法,效果很好。

&esp;&esp;既然办法好,那就继续用呗。

&esp;&esp;群臣一听也纷纷点头。

&esp;&esp;好用,还是老办法,那还有啥可说的,用啊。

&esp;&esp;这正中朱元璋下怀,立即就是一通质问。

&esp;&esp;“黄河携带泥沙是否会堵塞河道?若淮水支脉河道被堵塞,造成的后果你们想过吗?”

&esp;&esp;“洪泽湖越淤越高,马上就要成为地上悬湖了,后果有多严重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