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177章(1 / 2)
&esp;&esp;过了一会儿,朱雄英犹豫了一下,还是说道:
&esp;&esp;“可我总觉得,他如此帮我,我什么都不做心中有点过意不去。”
&esp;&esp;陈景恪欣慰的笑了,等的就是你这句话。
&esp;&esp;你小子要是真认为,一切都是应该的,那以后就别怪我留一手了。
&esp;&esp;“所以殿下才说,让你去永昌侯府安抚他,而不是让你不要去。”
&esp;&esp;朱雄英再次点头,原来如此。
&esp;&esp;父亲一下就想到的事情,我还要在景恪的解释下才知道,我要学的还很多啊。
&esp;&esp;然后苦恼的道:“可是我该如何做,才能让他知道是安抚他,而不是道谢呢?”
&esp;&esp;陈景恪没有回答,起身来到书架前,找到《唐书》(新),将列传十四取出。
&esp;&esp;翻开将其中一页折起,又重新将书合上。
&esp;&esp;“将此书给永昌侯送去,看他作何反应。”
&esp;&esp;朱雄英疑惑的将书接过,翻到折起的那一页,只见上面写着:
&esp;&esp;“然婞直,颇以功自负,又廷质大臣得失,与宰相不平。”
&esp;&esp;“尝侍宴庆善宫,有班其上者,敬德曰:“尔何功,坐我上?””
&esp;&esp;“任城王道宗解喻之,敬德勃然,击道宗目几眇……”
&esp;&esp;“太宗不怿,罢,召让曰:
&esp;&esp;“朕观汉史,尝怪高祖时功臣少全者。
&esp;&esp;今视卿所为,乃知韩、彭夷戮,非高祖过。
&esp;&esp;国之大事,惟赏与罚,横恩不可数得,勉自脩饬,悔可及乎!”
&esp;&esp;“敬德顿首谢。”
&esp;&esp;这是尉迟敬德传。
&esp;&esp;说他居功自傲谁都不服,还差点一拳将任城王李道宗的眼睛打瞎了。
&esp;&esp;李世民很生气,就将他叫过来说,我以前也认为汉高祖屠戮功臣太过了。
&esp;&esp;可看到你的所作所为,我才知道,杀韩信、彭越不是汉高祖做错了。
&esp;&esp;而是韩信等人太过骄纵,不得不杀。
&esp;&esp;一番话说的尉迟敬德汗流浃背,幡然悔悟。
&esp;&esp;朱雄英哪还不知道是什么意思,敬佩的道:
&esp;&esp;“景恪你真是太聪明了,竟然能想到这种办法。”
&esp;&esp;陈景恪笑道:“这就是多读书的好处……”
&esp;&esp;“你将书给他送去,若他承认错误,就去宽慰他,表彰他的功绩。”
&esp;&esp;“若他没有任何表示,你就去训斥他。”
&esp;&esp;朱雄英连连点头,但又迟疑的道:
&esp;&esp;“你说他这能改吗?”
&esp;&esp;“呵……”陈景恪嗤笑道:“江山易改秉性难移,他都快五十了,几无改变的可能。”
&esp;&esp;“不过我们要的只是他的态度,只要他能收敛一些就好。”
&esp;&esp;“而且送这本书过去,主要目的也是让他知道,你斥责他是在保护他。”
&esp;&esp;“至于教育意义,反倒在其次。”
&esp;&esp;朱雄英连连点头:“我知道了,这就让人将书给他送去。”
&esp;&esp;陈景恪本想说,宫门都快落了,明天送也不迟。
&esp;&esp;但想想还是别拖了,万一让蓝玉误会就不好了。
&esp;&esp;-----------------
&esp;&esp;宴会散场之后,蓝玉在宫门口与一众部下分别。
&esp;&esp;他本人并未离去,而是在门口徘徊。
&esp;&esp;他在等,等着宫里有人来见他,或者召他进宫。
&esp;&esp;太孙的呵斥让他坐立不安。
&esp;&esp;他虽然桀骜不驯,却也不是傻子。
&esp;&esp;很清楚常蓝两家的未来,与其说寄托在太子身上,不如说寄托在太孙身上。
&esp;&esp;这也是为何他把自己当垫脚石,为太孙树立威信的原因。
&esp;&esp;本来一切都好好的,可宴会上太孙的表现,却完全出乎了他
↑返回顶部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