&esp;&esp;“衙门不会管服役的到底是不是本人,只要人数对就可以了。” &esp;&esp;“如果开源计划能行的通,每一家每一户都能因此受益。” &esp;&esp;“就相当于是强化了家庭的力量。” &esp;&esp;“家庭能自给自足了,对宗族的依赖自然就减少了。” &esp;&esp;“甚至当他们的利益受损的时候,就敢于站出来反抗宗族。” &es">
阅读历史 |

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263章(1 / 2)

加入书签

&esp;&esp;“衙门不会管服役的到底是不是本人,只要人数对就可以了。”

&esp;&esp;“如果开源计划能行的通,每一家每一户都能因此受益。”

&esp;&esp;“就相当于是强化了家庭的力量。”

&esp;&esp;“家庭能自给自足了,对宗族的依赖自然就减少了。”

&esp;&esp;“甚至当他们的利益受损的时候,就敢于站出来反抗宗族。”

&esp;&esp;“朝廷马上就要进行清查人口和土地,在这个过程中,可以向百姓强调。”

&esp;&esp;“他们是一家一户,土地是他们家的,任何人都没有资格剥夺他们的土地。”

&esp;&esp;“如果有人敢抢夺他们的土地,朝廷会替他们主持公道。”

&esp;&esp;“甚至朝廷可以直接申明,不承认宗族之权,只承认一家一户之权。”

&esp;&esp;“虽然眼下这条政令会被他们无视,可等将来我们的计划成功,家庭富裕起来。”

&esp;&esp;“这条政令就会成为,套在宗族脖子上的缰绳。”

&esp;&esp;朱元璋思索良久,才说道:“有点意思,不过开源计划能否行得通,还尚未可知。”

&esp;&esp;“眼下不急,先将税法的事情说清楚吧。”

&esp;&esp;“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,还有别的吗?”

&esp;&esp;陈景恪自然知道事情急不来,也没有再多说,而是道:

&esp;&esp;“有,如果施行一条鞭法,会出现一个很大的问题。”

&esp;&esp;“那就是地方衙门没有了经济来源。”

&esp;&esp;众人立即反应了过来,确实如此啊。

&esp;&esp;地方衙门也需要经费的,以往这些经费是哪来的?

&esp;&esp;杂税。

&esp;&esp;衙门修缮、物资采购、出差的差旅费等等,全都是从杂税里出的。

&esp;&esp;正税归入国库,杂税归地方衙门。

&esp;&esp;这也是为何历朝历代,都没有办法禁止杂税的原因。

&esp;&esp;现在施行一条鞭法,所有的税统一征收,然后归入国库。

&esp;&esp;那地方衙门就一文钱都没有了。

&esp;&esp;总不能让官吏用自己的俸禄,来倒贴给衙门当经费吧?

&esp;&esp;就算海瑞穿越过来,若不想衙门关闭,都要征收杂税。

&esp;&esp;朱元璋也不禁有些头大,麻烦,改革实在太麻烦了啊。

&esp;&esp;然后不禁有些庆幸,还好有陈景恪帮忙出主意。

&esp;&esp;否则自己一辈子都搞不来这些东西。

&esp;&esp;朱标也眉头紧锁,忽然他似乎想到了什么,说道:

&esp;&esp;“是否可以采用唐制,按照比例一部分交解国库,一部分地方衙门自留。”

&esp;&esp;得到提醒,朱元璋也想起了此事,说道:

&esp;&esp;“唐朝时期的赋税,一部分交解国库,一部分地方衙门自留,一部分送到就近的军队充当军粮。”

&esp;&esp;“我记得好像是从宋朝开始,才将所有正税全部交解国库。”

&esp;&esp;“地方衙门想要经费,只能靠加收各种杂税。”

&esp;&esp;“大明是否可以恢复此制?”

&esp;&esp;最后一句话,是问陈景恪的。

&esp;&esp;陈景恪心道,你们都会抢答了,我还能说啥?

&esp;&esp;“我也以为此法可行,允许各州县截留一部分税款,充作办公经费。”

&esp;&esp;“只是军需粮草这个,切不可直接由地方转送。”

&esp;&esp;“必须要先入国库,再由国库调拨给军队。”

&esp;&esp;众人自然明白他的意思,吃谁的饭归谁管。

&esp;&esp;地方直接给军队提供粮草,看起来是省事儿了,却留下了致命的隐患。

&esp;&esp;军队到底是听中央的,还是听给他们粮食的州县的?

&esp;&esp;如果军队和州县勾结呢?

&esp;&esp;那就是地方做大,形成事实上的割据势力。

&esp;&esp;所以,军粮必须由朝廷统一分配。

&esp;&esp;朱元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