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历史 |

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288章(2 / 3)

加入书签

做不到,他厉害是应该的。

&esp;&esp;但飞梭不一样,这就是一个改良,一个他们完全能看懂,也能做到的事情。

&esp;&esp;梭子他们见过,钓鱼用的绕线轮他们也见过——绕线轮宋朝就有了。

&esp;&esp;只需要转变一下思维,将两者组合在一起,就能让织布的效率提高五六倍。

&esp;&esp;在看到飞梭的时候,很多人心中下意识的产生了一个想法:

&esp;&esp;原来这么简单,为何我就没想到呢?

&esp;&esp;就好比是考三十分的人,去看考四十分的人。

&esp;&esp;为啥我就比他少了十分呢?不服啊。

&esp;&esp;但正因为如此,飞梭带给他们的震撼,才更加强烈。

&esp;&esp;尤其是朱雄英,感触是最深的。

&esp;&esp;陈景恪一直给他灌输生产力这个概念,使得他下意识的认为,这玩意儿应该很高端很难。

&esp;&esp;轴承和滑轮组,恰恰说明了这一点。

&esp;&esp;这也导致他无法理解,大字不识一个,纯靠祖上传下来的手艺吃饭的工匠,能对此做出多大贡献。

&esp;&esp;他们能想出轴承这种高级玩意儿吗?

&esp;&esp;能想出滑轮组吗?

&esp;&esp;很明显,不能。

&esp;&esp;那么,为何陈景恪还一直认为工匠很重要呢?

&esp;&esp;不过尽管无法理解,出于信任他还是相信了。

&esp;&esp;可是飞梭让他知道了,原来生产力的提高可以如此简单。

&esp;&esp;就算是普通工匠,潜心去琢磨也能弄的出来。

&esp;&esp;可是自黄道婆改良织布机至今,已经过去一两百年时间,为何没有人做出改变呢?

&esp;&esp;他想起了陈景恪之前给他说的话:“工匠地位太低,积极性太差。”

&esp;&esp;“且真正拿主意的是管理他们的官吏,这些官吏只关心自己的任务,关心乌纱帽。”

&esp;&esp;“技术的革新并不能给他们带来多少好处,如果革新失败,反而要因此担责。”

&esp;&esp;“所以他们是最不喜欢技术改良的人。”

&esp;&esp;“在这种情况下,就算工匠想到了什么好主意,也没有地方去试验。”

&esp;&esp;“有学问的人不屑于去研究技术,掌握技术的人地位低下……”

&esp;&esp;“生产力的进步,全靠百姓在实践中的偶然发现,进展自然缓慢。”

&esp;&esp;此时,他对这一番话有了更深刻的了解,也更加坚定了废除匠籍制度的决心。

&esp;&esp;如果皇爷爷不同意,我就绝食给他看……

&esp;&esp;嗯,还是算了,饿着挺难受的。

&esp;&esp;他要是不同意,就等我登基了,统统给废掉。

&esp;&esp;就不信他还能反对。

&esp;&esp;之后,朱雄英就下令,让当地官府全力推广新式飞梭。

&esp;&esp;并且再次写了一封奏疏,连带着飞梭样品一起送回了应天。

&esp;&esp;然后一行人就继续上路,前往江西和朱棡会合。

&esp;&esp;走到半路,遇到了一队差役,押着上百人在前行。

&esp;&esp;被押送的人,一二十个一组,用绳子拴起来。

&esp;&esp;说他们是囚犯吧,这些人身上也没穿囚服,且押送的力量也太儿戏了。

&esp;&esp;可要说他们不是囚犯,为何要用绳子拴起来?

&esp;&esp;陈景恪将人拦停,仔细一问才知道是怎么回事儿。

&esp;&esp;江西那边被拆分的宗族成员,这一批要押送到北平定居。

&esp;&esp;用绳子拴起来是怕他们逃走。

&esp;&esp;对此陈景恪也不好说什么,但想想北平和此地的距离,他皱眉问道:

&esp;&esp;“你们就这样步行去北平?”

&esp;&esp;差役赔笑道:“贵人说笑了,哪能呢。将他们送到渡口,乘船顺着大运河北上。”

&esp;&esp;陈景恪这才放他们离开。

&esp;&esp;将事情告诉朱雄英,他只是点点头没有说什么。

&esp;&esp;队伍继续行驶,之后又遇到十几批押送百姓的队伍,粗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