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344章(1 / 2)
&esp;&esp;你们因为吕宋和倭寇勾结,出兵灭了他们。
&esp;&esp;我们和倭寇没关系,还对大明很恭敬。
&esp;&esp;对我们动手是不符合大义的,会引起南洋列国恐慌。
&esp;&esp;赵秩本身就没有战争扩大化的打算。
&esp;&esp;他的使命是下南洋,向列国宣扬大明威严,并不是开疆拓土。
&esp;&esp;使节团的成员,大多也都是水手、官吏,真正的士兵并不多。
&esp;&esp;灭掉吕宋是有心算无心的结果,再对别的国家动手,很可能会吃败仗。
&esp;&esp;再说,灭吕宋的功劳,已经足够他们获得想要的东西了。
&esp;&esp;没必要节外生枝。
&esp;&esp;所以,见好就收是最好的选择。
&esp;&esp;打下吕宋还不算完,赵秩立即派遣使者,火速赶往应天禀明情况。
&esp;&esp;并请皇帝派人前来接管此地。
&esp;&esp;群臣听说下南洋的使节,顺手灭了一个国家,顿时就沸腾了。
&esp;&esp;第245章 比武将还激进的文官集团
&esp;&esp;对于灭亡吕宋国,大明内部出现了三种声音。
&esp;&esp;第一种是反对。
&esp;&esp;未经请示擅自动兵,灭掉大明承认的藩属国,这有违礼法。
&esp;&esp;以后列国会怎么看待我们?我们还怎么以宗主国自居?
&esp;&esp;我大明乃天朝上国礼仪之邦,自当以德行教化,蛮夷自然臣服。
&esp;&esp;不用想,这种人以文学贤良居多。
&esp;&esp;第二种是支持,蛮夷之辈畏威而不怀德,只有打疼他们才会听话。
&esp;&esp;当年蒙古帝国灭亡了多少国家和势力,不照样建立了庞大的帝国。
&esp;&esp;况且我们还占着理呢。
&esp;&esp;这种人以勋贵居多。
&esp;&esp;第三种则没那么多是非之分,只有一个念头,我大明太强啦。
&esp;&esp;一个使节团,几天就把一个国家给灭了。
&esp;&esp;扬我国威于万里之外,好好好。
&esp;&esp;持这种想法的以年轻人居多,尤其是没读过书的老百姓是最多的。
&esp;&esp;至于原因,也很简单。
&esp;&esp;摊丁入亩解释一切。
&esp;&esp;百姓就算再愚昧,也知道谁对他们好。
&esp;&esp;新政让他们受到了最直接的好处,对大明的归属感拉到了新高。
&esp;&esp;什么礼法、什么规矩、什么道德,都没有大明强大来的重要。
&esp;&esp;大明被欺负,他们担心。
&esp;&esp;大明强大,去欺负别人,他们就与有荣焉。
&esp;&esp;至于什么道理?
&esp;&esp;呵……我们帮亲不帮理。
&esp;&esp;很多时候,他们的声音很重要,能决定天下归属。
&esp;&esp;有时候又不那么重要,基本上被无视。
&esp;&esp;比如现在。
&esp;&esp;不论是反对此事的,还是支持此事的,都无视了他们的声音。
&esp;&esp;为了自己的理念,在朝堂上大吵大闹。
&esp;&esp;一方要求严惩以儆效尤,防止以后再有人敢这么干。
&esp;&esp;同时也是给藩属国一个交待。
&esp;&esp;另一方则认为大明不可辱,否则会寒了人心,以后谁还敢为国效忠?
&esp;&esp;双方吵的不可开交。
&esp;&esp;以往朱元璋最讨厌这种争吵,咋地?把咱的朝廷当菜市场了?
&esp;&esp;有问题无法决断,不会问问咱?
&esp;&esp;但现在他的行为方式改变了许多,非但没有生气,反而饶有兴趣的看着群臣互喷。
&esp;&esp;朱雄英也同样如此,双手揣袖,脸上带着兴奋。
&esp;&esp;他也是近期才被允许上朝听政,平日里很少发言,基本都是观察学习。
&esp;&esp;如果不是要顾及形象,他都恨不得大声给双方喊加油。
&esp;&
↑返回顶部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