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348章(1 / 2)
&esp;&esp;“陛下你是知道我的,在外域为亲王封国的策略,就是我提出来的。”
&esp;&esp;“楚王对蛮夷之事,有着丰富的经验,将他封过去再合适不过。”
&esp;&esp;“现在咱们该考虑的是,如何将楚国建好。”
&esp;&esp;朱元璋点点头,陈景恪确实从不隐藏自己的想法。
&esp;&esp;他就是反对在大明内部分封诸藩。
&esp;&esp;所以,问他的意见等于没问。
&esp;&esp;不过他的本意也不是这个,从零开始建立一个国家,大明也没经验。
&esp;&esp;他希望陈景恪帮他出出主意。
&esp;&esp;陈景恪自然也明白他的意思,但这事儿他也没经验啊。
&esp;&esp;想了想,就只能从别的地方着手:
&esp;&esp;“我建议,多派一些官吏过去。”
&esp;&esp;“其一,将楚国之前的风土人情,全部都记录下来,作为资料进行保存。”
&esp;&esp;“以后这些资料,可以作为我们研究人文社科的重要依据。”
&esp;&esp;“其二,将建立楚国的过程详细记录下来,以后再建立别的封国,就有例可循了。”
&esp;&esp;“其三,这也是磨砺官吏的过程,等楚国建成,这些官吏也锻炼出来了,可以直接授官。”
&esp;&esp;“其四……”
&esp;&esp;虽然他没有说具体的策略,却也在大方向上提了不少建议。
&esp;&esp;有些朱元璋能理解,比如记录建国全过程积累经验,磨砺官员等等。
&esp;&esp;但将土人的风土人情记录下来,他有点无法理解。
&esp;&esp;这玩意儿有什么好记录的?
&esp;&esp;还作为以后研究人文社科的重要资料。
&esp;&esp;区区蛮夷,有什么好研究的。
&esp;&esp;我华夏几千年文明史,还不够你研究的?
&esp;&esp;但正因为无法理解,他反而认为这一条更加重要。
&esp;&esp;这也是经验了,陈景恪的建议,越是他无法理解的,在以后往往会起到重要作用。
&esp;&esp;以至于他都产生了一个想法。
&esp;&esp;陈景恪提的建议不是没用,而是他看的太远我们无法理解。
&esp;&esp;只要没有害处,照做就可以了。
&esp;&esp;不就是记录土人的风土人情吗,那就记呗。
&esp;&esp;就是派遣几个官吏的事情,不值什么的。
&esp;&esp;下午,照例给徐妙锦上了一节课,一天的班就混完了。
&esp;&esp;下班之后回到家中,屁股还没坐稳,就有人送来拜帖。
&esp;&esp;本来他很少私下见客的,但看到拜帖以及拜访人的姓名,就产生了兴趣。
&esp;&esp;“岑信通、许柴佬,他们两个来拜访我做什么?”
&esp;&esp;“拿的还是杜同礼的名帖,他们是怎么认识的?”
&esp;&esp;第247章 传说中的大人物
&esp;&esp;时间线往回拉。
&esp;&esp;大明使节团攻打吕宋的时候,岑信通和许柴佬可没闲着。
&esp;&esp;他们利用事先组建好的情报渠道,为大军提供了各种各样的信息。
&esp;&esp;为了防止各部落联合起来反抗,他们还利用对各部落的了解,释放种种消息。
&esp;&esp;什么你们部落被攻打,是因为某某部落出卖。
&esp;&esp;什么某某部落和你们有仇,为了报仇他们已经向大明投诚,准备一起来打你们。
&esp;&esp;如果只是口头谣言,或许还不会有这么大的作用。
&esp;&esp;关键是,他们确实抓了很多土人青壮编入先锋营。
&esp;&esp;说是先锋,其实就是炮灰。
&esp;&esp;连兵甲都不给,就让他们拿着木棍石头,去攻打别的土人部落。
&esp;&esp;被攻打的部落,可分不清他们是自愿还是被迫。
&esp;&esp;再加上流言四起,想不怀疑都难。
&esp;&esp;于是原本就很松散的联盟,彻底分崩离析,再也无法组织起大规模反抗。
↑返回顶部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