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历史 |

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392章(2 / 3)

加入书签

制定拿出一个妥善的法子来。”

&esp;&esp;众人都看向陈景恪,目光里充满了尊重。

&esp;&esp;之前他们只听说过,国家大政方针皆出自陈景恪之手。

&esp;&esp;但具体是怎么做的,外人就不知道了。

&esp;&esp;今日终于亲眼目睹了全过程。

&esp;&esp;不是利用皇帝的宠信,也没有什么花言巧语。

&esp;&esp;从历史的角度一点点剖析问题所在,言之有物,让人不得不信服。

&esp;&esp;这是堂堂正正的大道。

&esp;&esp;如果说以前他们还将陈景恪,视为可堪造就的晚辈,现在已经彻底将他当做同等级别的人对待了。

&esp;&esp;陈景恪并没有发现众人目光的不同,见朱元璋将球踢给自己,毫不犹豫的就接住了:

&esp;&esp;“我们借着方才魏国公的总结往下说……”

&esp;&esp;“预备役我们就不说了,五军都督府已经有了策略,直接施行就可以了。”

&esp;&esp;“不过我还是要说一下兵源的问题。”

&esp;&esp;“王朝初期人少地多,百姓基本都能分到田地,在本就缺少劳动力的时期,又有多少人愿意当兵呢?”

&esp;&esp;“光武帝也面临过这个问题,我觉得接下来大明也会面临同样的问题。”

&esp;&esp;“光武帝用流民囚犯充军、招募蛮夷雇佣军等方式,解决了这个问题。”

&esp;&esp;“但是后果方才咱们也说了,前车之鉴大明绝对不能再走他的老路。”

&esp;&esp;众人皆深以为然,地痞囚犯当兵,那肯定是练不出好兵的,还会败坏军队的声誉。

&esp;&esp;见有人挑大梁,其他人也终于肯开口说出自己的建议了。

&esp;&esp;汤和开口说道:“百姓不肯当兵,是嫌当兵地位太低粮饷太少,提高军队待遇定能有所改善。”

&esp;&esp;这一点大家自然都认同,所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。

&esp;&esp;提高福利待遇,再加上军功爵制,定然有大量梦想改变身份的百姓参军,用命去搏一个前程。

&esp;&esp;傅有德有所思的道:“最简单的办法就是采用征兵制,每年从预备役中强制征募一部分人参军。”

&esp;&esp;“只不过参军后不再给军士授田,而是支付军饷,诸位以为如何?”

&esp;&esp;众人眼前一亮,蓝玉说道:“此法甚妙啊,如此就不用担心无人当兵的情况了。”

&esp;&esp;冯胜提出了进一步的补充意见:“我以为征兵和募兵结合更好。”

&esp;&esp;“肯定是自愿当兵的人战斗力更强,强制征召过来的,很可能会心存怨念。”

&esp;&esp;“所以我们当以募兵为主,如果能募到足够的数量,那最好不过。”

&esp;&esp;“如果募兵人数不够,再从预备役里强征一部分。”

&esp;&esp;“而且强征的兵可以单独建军,去做一些守城之类任务。”

&esp;&esp;“如此,就可以始终保证,大明有足够的军队,又不影响战斗力。”

&esp;&esp;朱元璋忍住赞道:“好,好一个征募结合,宗异你给咱出了个好主意啊。”

&esp;&esp;(这里应该用字的,表示亲近之意,但冯胜的字没有查到。)

&esp;&esp;(他有个别名叫冯宗异,所以我就用了这个别名,大家不用较真。)

&esp;&esp;其他人也纷纷称赞,这个征募结合的方法,确实非常合适。

&esp;&esp;“景恪,你觉得如何?”

&esp;&esp;陈景恪也赞道:“宋国公所言与我不谋而合,征募结合确实是良策。”

&esp;&esp;“兵源不足的时候,就征募结合,甚至直接转为征兵制。”

&esp;&esp;“等将来大明人口多了,兵源充足了,就顺势转为募兵制。”

&esp;&esp;“朝廷可以根据需要,灵活转换征兵方式。”

&esp;&esp;“这就免去了调整军制所带来的麻烦……此可为百年国策矣。”

&esp;&esp;冯胜见他也支持,且给予了如此高的评价,心中的担忧尽去。

&esp;&esp;众人也纷纷出言,基本都是支持这个建议的。

&esp;&esp;众人计长,不一会儿就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。

&esp;&esp;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