&esp;&esp;“一个地方发生了瘟疫,当地衙门摸索出一套有效的处置方案,能将损失降到最低。” &esp;&esp;“然而这个方案却无法得到有效推广,隔壁县发生了同样的灾害,要么束手无策,要么从头摸索一套方案。” &esp;&esp;“仅此一项,每年都要造成无数人死亡,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。” &esp;&esp;“如果朝廷出面总结经验教训,然后颁发全国学习,">
阅读历史 |

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411章(1 / 3)

加入书签

&esp;&esp;“一个地方发生了瘟疫,当地衙门摸索出一套有效的处置方案,能将损失降到最低。”

&esp;&esp;“然而这个方案却无法得到有效推广,隔壁县发生了同样的灾害,要么束手无策,要么从头摸索一套方案。”

&esp;&esp;“仅此一项,每年都要造成无数人死亡,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。”

&esp;&esp;“如果朝廷出面总结经验教训,然后颁发全国学习,就能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。”

&esp;&esp;朱标连连点头,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治国良策啊。

&esp;&esp;朝廷主导全国发展,统筹全国资源分配。

&esp;&esp;都不用实践检验,只是想一想他就能看到其中的好处。

&esp;&esp;既强化了朝廷对地方的统治,又能让国家更好的发展。

&esp;&esp;“还有吗?”

&esp;&esp;陈景恪想了想,说道:“想要实现统筹管理,想要制定国家级别的发展计划,就必须学会用数据说话。”

&esp;&esp;“只有数据才能让朝廷更加直观的,了解全国的情况。”

&esp;&esp;“还是以垦荒令为例,朝廷可以采用两种管理方式。”

&esp;&esp;“一种是粗放式管理,就是制定一个大致的政策,任由百姓去开垦,开多少算多少。”

&esp;&esp;“还有一种是有计划的开垦,总计划开垦多少地,需要多少年完成,每年完成多少。”

&esp;&esp;“这就需要朝廷对全国可开垦荒地的数量,有一个了解。”

&esp;&esp;“仅仅是这样还不够,还要了解每个地方有多少富裕劳动力。”

&esp;&esp;“因为只有富裕劳动力才有能力去开垦荒地……”

&esp;&esp;“通过各种数据,大致可以计算出,需要多少年才能完成垦荒计划。”

&esp;&esp;“然后再细分到每一年,每个地方大致需要完成多少亩。”

&esp;&esp;“同时,掌握了土地情况和人口密集度,朝廷也能更合理的分配人口资源。”

&esp;&esp;“将人多地少的地方的百姓,迁徙到人少地多的地方……”

&esp;&esp;“各行各业都是如此,只有将国家数据化了,才能制定出可行的发展计划。”

&esp;&esp;“否则一切都是纸上谈兵。”

&esp;&esp;第283章 衡量国力强弱的标准

&esp;&esp;事情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。

&esp;&esp;陈景恪提出了国家发展计划的制定方法,但真正去实施的时候才发现,到处都是问题。

&esp;&esp;别的不说,第一步将全国数据化就做不到。

&esp;&esp;面对这种情况,朱标苦笑道:“以前我一直以为,大明对地方的掌控足够细致了。”

&esp;&esp;“今日才知道,竟是如此的粗糙,连最基本的了解都没有。”

&esp;&esp;朱元璋看完要求,拍了拍朱标的肩膀说道:

&esp;&esp;“这些东西咱看一眼头就晕,只能靠你去做了。”

&esp;&esp;顿了一下,他郑重的说道:“能者上庸者下,朝廷的官员该换的就换掉,不用考虑我的意见。”

&esp;&esp;需要‘下’的又何止是官员,还包括他这个皇帝。

&esp;&esp;朱标身躯一震,深吸口气说道:“是,爹您放心,我一定会将这些做好的。”

&esp;&esp;陈景恪默默的看着这一切,知道老朱退位已成定局。

&esp;&esp;之前倒不是老朱不愿意退什么的,而是处在可退可不退之间。

&esp;&esp;如果情况顺利,他就顺势退了。

&esp;&esp;要是情况有变,需要他这个开国君主站出来,那也没必要强行退。

&esp;&esp;比如,他原本计划是今年年末退位,但因为军事改革,不得不将此事推后了。

&esp;&esp;而这一次,则是必须要退了,再没有任何事情能阻挠。

&esp;&esp;促使这一切发生的原因,就是数据化。

&esp;&esp;将全国数据化,需要对国家做最细致深入的了解。

&esp;&esp;必须要坐在皇帝的位置上才能展开,监国的身份都不行。

&esp;&esp;还有个原因,数据化彻底超出了朱元璋的理解。

&esp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