&esp;&esp;“若新衙门以工商为名,恐会引起朝野反对。” &esp;&esp;“且也会让世人误以为大明要重视商贾,若导致商贾之辈得意忘形,更是不妙。” &esp;&esp;其他人也纷纷赞同。 &esp;&esp;衙门的名字,怎么能带商字呢,不妥不妥。 &esp;&esp;陈景恪一想确实如此,就说道:“太上皇英明,是我考虑不周,那就改一个名字。” &e">
阅读历史 |

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513章(1 / 2)

加入书签

&esp;&esp;“若新衙门以工商为名,恐会引起朝野反对。”

&esp;&esp;“且也会让世人误以为大明要重视商贾,若导致商贾之辈得意忘形,更是不妙。”

&esp;&esp;其他人也纷纷赞同。

&esp;&esp;衙门的名字,怎么能带商字呢,不妥不妥。

&esp;&esp;陈景恪一想确实如此,就说道:“太上皇英明,是我考虑不周,那就改一个名字。”

&esp;&esp;“不如叫市管司,全名是市场监督管理司……”

&esp;&esp;“市场包括工业和商业……”

&esp;&esp;这个名字成功获得了大家的认可,就此定了下来。

&esp;&esp;工商局……市管司主管工商业的注册、布局调整、后续管理。

&esp;&esp;还有就是集贸市场的建设管理等等工作。

&esp;&esp;甚至就连开矿等工作,都归他们管理。

&esp;&esp;总之,现在市管司的职务范围很广。

&esp;&esp;工商矿业几乎都能管得到,权力属实有点大。

&esp;&esp;但没有办法,现在大明的工商业底子太薄,分太多衙门会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。

&esp;&esp;只能先弄一个综合部门统一管理。

&esp;&esp;等工商业发展起来,再根据实际需要对其进行分拆。

&esp;&esp;对于这个机构,众人自然是非常的认可。

&esp;&esp;还是那句话,五年计划之所以推行缓慢,很大一个原因就是缺少专门的机构负责。

&esp;&esp;市管司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。

&esp;&esp;关于新衙门,陈景恪暂时就只弄了这两个,再多实在没必要。

&esp;&esp;况且他又不是万能的,没办法在计划阶段,就将事情做的十全十美。

&esp;&esp;前世政府机构确实很多,但大多都没办法照搬。

&esp;&esp;只能先提出一个大致的框架,然后在实施的过程中,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。

&esp;&esp;这本来也是设立特区的目的。

&esp;&esp;接着众人就商讨了市管局的具体职务范围,以及某些事情具体如何展开。

&esp;&esp;比如不同行业的注册流程。

&esp;&esp;开小卖部和开商行肯定不一样,开木工作坊和开矿也不一样。

&esp;&esp;放在前世,你一个中枢机构去做这些芝麻绿豆大的事情,属实有点不务正业了。

&esp;&esp;然而在大明,这一切都是开创性的,之前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参考。

&esp;&esp;还真就得他们这些决策者去思考拿主意。

&esp;&esp;如果他们不去思考,而是交给市场自行运作,然后再根据运作情况总结经验。

&esp;&esp;效率会非常的慢,且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。

&esp;&esp;他们拿出一个大致的框架,不管是否有瑕疵,总比没有任何规矩要好的多。

&esp;&esp;有什么问题,再根据实际操作来完善即可。

&esp;&esp;等第一套流程被制定出来,下面的人知道是怎么回事儿。

&esp;&esp;就不需要他们这些决策者,来思考这些细节问题了。

&esp;&esp;这节课一直上了一个时辰才结束。

&esp;&esp;不是事情全部解决了,也不是不想继续往下讲,而是没办法继续往下讲了。

&esp;&esp;大家都很忙的,每天能抽出一个时辰上课,已经很不容易了。

&esp;&esp;时间再长会影响到中枢运转。

&esp;&esp;即便已经严格控制讲课时间,每天依然会堆积很多工作。

&esp;&esp;七位内阁大臣,要加点班才能全部处理完。

&esp;&esp;等其他人都离开,大堂内就只剩下陈景恪、朱元璋祖孙三人。

&esp;&esp;老朱才开口说道:“难怪以前你经常说,大明朝廷就是一个草台班子。”

&esp;&esp;“当时咱还不服气,现在看来确实如此。”

&esp;&esp;朱雄英插话道:“皇爷爷您说错了,景恪说的是历朝历代都是草台班子。”

&esp;&esp;朱元璋笑道:“不用安慰咱,你爷爷咱还没那么脆弱,这是有感而发罢了。”

&esp;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