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686章(1 / 3)
&esp;&esp;不过他也能想到,土豆应该是经过培育才高产的。
&esp;&esp;反倒是红薯,和前世见过的品种区别不大,这才是值得奇怪的地方。
&esp;&esp;事实上他不知道的是,薯类大多天生高产,红薯也不例外。
&esp;&esp;这玩意儿一出场就以高产著称。
&esp;&esp;前世人类培育,更多也是往抗虫抗病害方面努力,产量方面提升其实并不大。
&esp;&esp;土豆不一样,这东西最初的产量并不高。
&esp;&esp;传入欧洲也并不是直接就成为主粮的,而是经过上百年的选育才有了高产品种。
&esp;&esp;然后成为餐桌上的主食。
&esp;&esp;现在他看到的土豆,还是比较原始的那种,算不上良种。
&esp;&esp;别的玉米、南瓜等种子,和前世也没有什么显著区别。
&esp;&esp;这也不奇怪,这些东西同样经过印第安人几千年培育,种子早就成熟了。
&esp;&esp;除非人类进入科技时代,利用科技点亮高产属性。
&esp;&esp;光靠人工选育,已经很难出现大幅度增产了。
&esp;&esp;这一点上,和水稻其实差不多。
&esp;&esp;明清时期水稻理论亩产已经可以达到四百斤,这是杂交水稻出现之前,选育能达到的巅峰了。
&esp;&esp;陈永和知道他们最关心什么,指着红薯说道:
&esp;&esp;“就是这种薯,亩产可达千斤,我们亲眼见过。”
&esp;&esp;朱雄英伸手拿起一块,只觉入手沉甸甸的。
&esp;&esp;尽管心中还是有怀疑,可亲自接触到实物,还是让他非常的高兴。
&esp;&esp;“好,好,好,有了此物,大明百姓再也不怕饥馑了。”
&esp;&esp;“不过……怎么只有七个?”
&esp;&esp;陈永和连忙解释道:“回来的时候我们带了两百多个,分别装在三艘船上。”
&esp;&esp;“只是此物不耐储存,大多都腐坏了,这七个是仅剩下的。”
&esp;&esp;陈景恪插话道:“薯类一般都可以用块茎繁育,秧藤还能扦插,想来此物也是如此。”
&esp;&esp;“别看只有七个,培育好了能种好些地呢。”
&esp;&esp;陈永和连忙说道:“对对对,就是如此。”
&esp;&esp;“薯块有小点的地方,就是这里,切下来埋在土里就能发芽。”
&esp;&esp;“藤条可以扦插,极易存活。”
&esp;&esp;朱雄英露出释然之色,小心的打量着手中的薯块,说道:
&esp;&esp;“原来如此,不知此物何时种植?生长习性如何?”
&esp;&esp;陈永和讲解道:“土民说此物可在四月和八月种植,不过八月种植的产量要低一些。”
&esp;&esp;朱雄英眼睛一亮,高兴的道:“那正好,现在刚入八月,正好种植一茬。”
&esp;&esp;“产量低一些也无妨,多产一颗薯块,明年就多一枚种子。”
&esp;&esp;“你了解过如何种植此物吗?”
&esp;&esp;陈永和迟疑了一下才说道:“了解过,但并未亲自种植过……”
&esp;&esp;朱雄英一摆手说道:“没关系,我会找最有经验的老农来协助你,务必将此物种出来。”
&esp;&esp;陈永和自然不敢不答应:“是,草民遵命。”
&esp;&esp;陈景恪在一旁默默的看着没说话,这玩意儿他可太知道怎么种植了。
&esp;&esp;别说这个,玉米、南瓜之类的,他都知道。
&esp;&esp;毕竟上辈子没少种。
&esp;&esp;但这一世他也是第一次见,自然不能表现的很熟络,只能假装不知道。
&esp;&esp;不过问题不大,红薯是真的很好活。
&esp;&esp;只要季节对,高低都能见点产量。
&esp;&esp;而且不要小瞧这个时代的农业专家,一法通万法通。
&esp;&esp;了解了一种作物的基本习性,他们就能摸索着给种出来。
&esp;&esp;之后陈永和又介绍了一些红薯的缺点。
&esp;&esp;没办法作为主食,吃多了烧心、胃酸,还容易产生浊气(屁多)。
↑返回顶部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