&esp;&esp;实际上他们的内核依然是老一套。 &esp;&esp;这其中的原因非常复杂,既有本土既得利益群体的阻挠,也有先发国家的封锁打压。 &esp;&esp;有句话很残酷但也很现实:生存与发展本就是一种奢侈,只是处在其中的人浑然不觉而已。 &esp;&esp;说陈景恪之前的种种变革,都是在打基础,其实一点都不夸张。 &esp;&esp;因为之前所有">
阅读历史 |

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822章(1 / 3)

加入书签

&esp;&esp;实际上他们的内核依然是老一套。

&esp;&esp;这其中的原因非常复杂,既有本土既得利益群体的阻挠,也有先发国家的封锁打压。

&esp;&esp;有句话很残酷但也很现实:生存与发展本就是一种奢侈,只是处在其中的人浑然不觉而已。

&esp;&esp;说陈景恪之前的种种变革,都是在打基础,其实一点都不夸张。

&esp;&esp;因为之前所有的变革,从始至终都没有触及本质。

&esp;&esp;都是在传统思想下,对已有的制度进行修补完善。

&esp;&esp;换个皇帝,很容易就能把他所做的一切废除,重新恢复成原来的样子。

&esp;&esp;他之所以要兜这么大的圈子,其实是在培养信心。

&esp;&esp;培养大家对变革的信心,更是在培养大家对他本人的信心。

&esp;&esp;同时也通过一次次体制变革,对传统势力做脱敏训练。

&esp;&esp;今天只改变零点一,大家会觉得有改变但不多,可以接受。

&esp;&esp;明天再改变零点二,大家也觉得还好。

&esp;&esp;等过上十几年再回头去看,才陡然发现世界已经变了模样。

&esp;&esp;这是在不进行流血革命的情况下,陈景恪能想到的最好的办法。

&esp;&esp;目前来看还算成功。

&esp;&esp;所以他才顺势推出了大同思想,就是要尝试完成思想上的大转折。

&esp;&esp;他只弄出了一个框架,而没有面面俱到。

&esp;&esp;一方面是自己的能力确实有限,另一方面是给其他学派留下生存空间。

&esp;&esp;这样就能减少阻力。

&esp;&esp;他从来没有想过,能在自己的有生之年,完成那个人的功绩。

&esp;&esp;但他要给世人树立一个标准,一个很高很高,无限接近于那个人的思想的标准。

&esp;&esp;即便三代五代,十代二十代人都无法完成,也无所谓。

&esp;&esp;种子已经种下,总有一天会发芽结果的。

&esp;&esp;现在对官僚体系的重构,就是一次触及本质的变革。

&esp;&esp;不只是增加职位那么简单,更是要把政府机构的职能,从治心向治事转变。

&esp;&esp;陈景恪停了一会儿,给众人思考的时间,然后才继续说道:

&esp;&esp;“基于以上原因,之前的官职设置非常简单。”

&esp;&esp;“一个县才两三个命官,其余都是辅佐的吏。”

&esp;&esp;“一旦朝廷想做什么事儿,就会发现人手不足。”

&esp;&esp;“不可能指望这两三个人包管一切,不说能力问题,精力也不足。”

&esp;&esp;“大明变革推进效率低,很大一方面就是因为这个原因。”

&esp;&esp;“要想变革顺利进行,就必须要扭转这个思想,将单纯的管人,变成管人和管事两手抓。”

&esp;&esp;“甚至管事儿的重要性,还要超过管人。”

&esp;&esp;众人心道果然如此,就是冲着这一块来的。

&esp;&esp;就是不知道他要如何完成这个转变。

&esp;&esp;大家都打起了十二分精神,生怕听漏了关键的地方。

&esp;&esp;陈景恪扫视了一圈,见众人一副认真听讲的样子,很是满意。

&esp;&esp;“为什么管事儿的重要性,还要超过管人呢。”

&esp;&esp;“首先说说管人,所谓管人其实就是治心。”

&esp;&esp;“古人认为,将人心管好了,天下自然大治。”

&esp;&esp;“所以,华夏思想自古以来最重治心。”

&esp;&esp;“这一点其实没有错,世间的大多数矛盾,都是人心引起的。”

&esp;&esp;“人心不治,世界就不会安宁。”

&esp;&esp;“但错就错在,朝廷将治心作为了唯一手段。”

&esp;&esp;“老子说的很清楚,治大国如烹小鲜。”

&esp;&esp;“《诗经·桧·匪风》毛传云:烹鱼烦则碎,治民烦则散,知烹鱼则知治民。”

&esp;&esp;“朝廷只需要制定礼仪律法,来告诉人们什么是对的,什么是错的。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