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历史 |

大明话事人 第725(2 / 3)

加入书签

名义写了本奏疏。

“倭国动乱百年,如今已近乎一统,拥兵三十万尾大不掉难以裁撤,必将对外用兵。

故而倭兵有可能于四五月间,趁东风跨海侵入朝鲜国。并且狼子野心贪得无厌,将企图以朝鲜国为跳板,寇我大明。

而朝鲜国二百年不知兵,必定无力抗拒倭兵,须臾之间全境陷落。

若我大明念及屏护藩属之义,以及唇亡齿寒之危,朝鲜国不可不援救。

如今可早为筹备,以免临机遇事措手不及。”

这封奏疏送到京师后,在绝大多数人眼里都是莫名其妙的,还有点哗众取宠。

“凭空”预测一个方向遭受强敌入侵,然后说要早做筹备,这手法怎么看也像是个骗子。

只不过骗子是为了骗金银财宝,而这奏疏是用“备战”来骗钱粮和权力?

是不是林泰来因为几个月不在朝廷,生怕被忘了,所以要想方设法的刷存在感?

内阁将这份奏疏下部议,兵部尚书叶梦熊复奏说:“先静观其变,再派商人去倭国打探。同时在辽东积聚粮草。”

但沉寂半年的兵部左侍郎石星单独上奏,指责林泰来为贪权财而虚构敌势。

刚从“闭门思过”复出、急需立威的左都御史陆光祖弹劾林泰来“心有异志、阴图不轨”。

并且陆光祖还提到了一个典故,在赵匡胤陈桥兵变之前,曾出现了一个敌国入侵的假军情。

户部官员杨俊民、孙鑨等人纷纷上疏,言及去年平定宁夏耗费数十万,今年还要备战纯属劳民伤财、虚耗国库。

纷纷扰扰的言论中,万历皇帝也有点懵逼,咨询首辅赵志皋。

赵首辅提议不必轻易做出决定,先将有关奏疏留中不发,以观后效。

------------

新的精神

当兵部通信司的“备倭”奏疏被大批文官质疑和批判的时候,武官基本都在看热闹。

主要原因当然是武官没有决策权,还有就是对朝鲜方向的轻视。

大明立国以来,主要敌手当然是北虏。其他方向里面,就算说安南、缅甸这些方向有敌情,都可能会有人信。

至于朝鲜方向,那真是让人完全没概念,毕竟二百年来这边就没发生过战事。

唯独后军都督府左都督李如松把这个奏疏内容放在了心里,整日在心里琢磨。

被迫退休的老将李成梁看着前来问安却心不在焉的儿子,借口今天的问安没诚意,将李如松狠狠训斥了一顿。

然后又问道:“所思所想到底何事?难道比向为父问安还重要?”

李如松答道:“我年前拜访叶大司马求职,欲出外为将官,叶大司马说以待天时。

如今看到林九元这封备倭疏,我心里就想着,难道这就是叶大司马所说的天时?

真要在朝鲜国作战,我辽东军必定是主力,那时主将舍我李家又其谁?”

自从隆庆和议以来,辽东军可能算是作战经验最丰富的边军了。

毕竟隆庆和议是针对北虏右翼,而大汗所在的北虏左翼仍然被朝廷视为敌人,主要与北虏左翼对峙的边军就是辽东镇。

与北虏左翼摩擦了二十多年的李成梁,也从来没往朝鲜那个方向想过。

他狐疑的对儿子反问说:“早就让你以待天时?像林九元这样的高人,不至于为了让李家掌兵,就捏造敌情吧?”

李如松答道:“如果不是捏造,那么林九元就是玩真的,儿子我倾向于相信林九元的预判。”

李成梁若有所思的说:“如果宁可信其有,就该早做准备。所幸我离开不久,还能在辽东军里使上力气。”

李如松问道:“如何准备?”

李成梁阴狠的说:“第一批仓促出兵,肯定用辽东军。先准备弄个败仗,不然为什么要起用我李家重返辽东?”

李如松:“……”

他对父亲的心思不敢苟同,但也劝不动,更没法传出去。

李老将又看向自己的儿子,冷哼一声,眼神很复杂。

如果朝鲜真有事,貌似儿子才是自己重返辽东的最大竞争对手?

当远在苏州的林泰来用“备倭疏”卖了个破绽给朝廷,搅起了几波浑水时,翰林院也迎来了吐故纳新的时候。

每三年一次大比,大比之后翰林院就会进新人,三鼎甲和若干庶吉士进入翰林院就职或者学习。

鉴于近年翰林院实际工作不多,很多人提议今年不选新庶吉士了。

毕竟翰林院的主要工作简而言之,就是与皇帝互动,上课讲经也好,充当顾问也好,编书、草诏或者写应制诗也好,本质上都是和皇帝进行互动。

但近年来皇帝躲在深宫不出来,翰林们还能有多少事务?

确实没必要再进多少新人,来了也没事干,没见连林九元的工作重心都逐渐往外面转移了么?

不过内阁建议翰林院,可以选拔庶吉士,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