他的夏天遥不可及 第50(2 / 3)
下了结论:“她啊,我迟早让她没法走。”
之后的几次项目对接,周越依旧维持着近乎冷酷的职业态度。
每次开会,他总是第一个抵达,目光在投影屏上扫过,笔尖悬空未动,却像一柄无声的刀,落在哪儿,哪儿就冷了几度。
“夏总,”他语气一如既往的克制,“这部分市场策略为何缺乏具体的细化目标?”
他开口的瞬间,全场神经一紧,带着毫不掩饰的质疑与不容置喙的气势。
夏知遥站在投影前,手握激光笔,神色沉稳如常。
“我们考虑到市场变化的复杂性,采用的是动态调整策略,以便灵活应对外部变量。”,回应时甚至没有正视他一眼。
“灵活调整?”周越轻轻挑眉,语调微顿,却不动声色地逼近,“那执行计划呢?没有明确方向,‘灵活’不过是空洞的说辞。”
夏知遥指尖轻微一顿,却只是在下一秒翻开手边资料,从容道:“计划书附录中已列出各阶段节点和对应动作,我可以安排专人向投资团队作详细说明。”
双方对话就像利刃交锋,冰冷而清晰,字字如锋,句句生风,这是表面的理性碰撞,实则早已暗流涌动。
会后,郑晓天靠在门边,看着夏知遥收起文件,忍不住笑着摇头,走近拍拍她肩膀:“你应对得挺好,周越那人……嘴比心硬,死板完美主义者,说到底就这张嘴最锋利。”
夏知遥没有接话,可她的目光,终究还是不受控制地追向那道逐渐远去的身影。
私下里,周越更是冷得彻骨,一次楼道偶遇,她点头颔首,刚欲开口,他却只是眉眼一斜,语气淡得如霜:“夏总。”
夏知遥张了张口,却发现自己什么也说不出来。资料交接时,她将文件夹递给他:“这是我整理的市场分析。”
他连眼都没抬,动作利落,礼貌得像机器:“收到。”再无一句多余言语。
他转身,步伐干脆利落,夏知遥站在原地,望着他走远的背影。
可即便如此,每一次擦肩,她总能感受到,那道目光仍在,不动声色地落在自己身上,冷而沉,却从未真正移开。
他装作冷静,他越不说,就越藏不住。
那股压在心底的情感,如夜风中未熄的余火,一旦起风,仍有余烬复燃的可能。
北京的十一月,冷雨无声地洒落,细密绵长,夹着零星雪花,被寒风卷起,街灯下,雨雪交织的水汽弥漫,模糊了整座城市。
夏知遥站在公司楼下的台阶边,仰望这突如其来的雨幕,呼吸间都带着刺骨的凉。
她没带伞,今天限号,背着的大包里是自己的笔记本电脑和晚上回家加班需要用的文件,手里电量红得刺眼的手机。
点开叫车软件,界面迟迟未加载,指尖冻得发白,像极了她这一天的心情。
水珠溅到脚踝和风衣下摆,冰冷黏腻,她不退,也不躲,只是站在这临界处,像在给自己找一个不必解释的理由。
仿佛只有在这场骤雨下,她才可以理直气壮地发一会儿呆,不必应对、不必伪装。
她从不指望有人替她撑伞,更没真的等过谁。
不远处,周越站在那里,看见了她。
她立在公司门廊的阴影里,隔着一条街,他的伞遮住了半张脸,却遮不住那双穿透雨幕的眼。
他知道,她看见了自己,也知道,她在装作没看见。
她总是这样,越是狼狈时,越要把脸收拾得平静体面,哪怕内心已经塌方、泥石流、海啸、地震齐发,也要不动声色。
那一刻,他的理智、自持、本能、冷静,全都在退,他只想走过去,把伞撑在她头顶,说一句“走吧,我送你”,像无数次那样,把她从风雨中带走。
然后,他迈步,走进雨里,只是笔直穿过人行道,他一遍又一遍地在心里对自己说:她不需要我了。
她早已习惯一个人撑伞,而把她当作陌生人,是我最后、仅剩的尊严。
他的背影很快被雨幕吞没,雨声盖过了脚步,也盖过了那些不曾出口的话。
夏知遥,其实早就看见了他,他没走近,她也没动,依旧低头看着那台电量亮红的手机,仿佛专注地在叫车,仿佛什么都没察觉。
她只是不想抬头,不想面对,不想让任何一丝动摇泄露出来,于是她站着,沉默又固执。
直到他远远走过去,没有停步,她也没有看他一眼。
当那道身影最终被雨幕彻底吞没时,她已分不清,自己是在等雨停,还是在等一个,早已不会再回头的人。
第二天,两个人的战争又开始了。
夏知遥合上电脑,语气平静:“你的方案不行,成本高、风险大,执行周期又长。”
周越懒懒地靠在椅背上,动作却带着一种漫不经心的挑衅,单手转着笔,像是在无聊地消磨时间:“那你倒是提一个能赚钱又能让我满意的。”
“我已经发在群里了。”她不看他,
↑返回顶部↑